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更嗽

五更嗽

病证名。指五更时咳嗽,或五更时咳嗽加重的病症。见《松厓医经·咳嗽》。《丹溪心法》:“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火气流入肺,以知母地骨皮肺火。”《杂病源流犀烛》:“五更嗽,或五更痰多,或清晨痰多,总皆脾虚所致宜六君子汤加炮姜。”《张氏医通》卷四:“五更嗽甚者,胃中有食积也。二陈汤加枳实川连消导之。虚者,六君子加姜汁,炒川连。”参见早晨嗽清晨嗽、咳嗽条。

猜你喜欢

  • 菟缕

    出《名医别录》。为菟丝之别名,详该条。

  • 坐婆

    出《世医得效方》卷四。古代对接生员的称呼。

  • 左扭

    见《河北药材》。为秦艽之别名,详该条。

  • 薛雪

    【生卒】:1681~1770【介绍】:清代著名医家。字生白,号一瓢。江苏苏州人。因母多病而究心医学,博览群书,精于医术,与叶天士齐名,常互相抨击。薛氏长于温热病,但不屑以医名,故少著述。一般认为《湿热

  • 肝决

    病证名。指瞳神极度缩小者。清·佚名《眼科捷径》:“瞳人睛小如粟米名肝决。”参见瞳神缩小条。

  • 继病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又名交乳、鬾病、被鬾、中鬾。由“鬾乳”或乳食停滞而致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古今医统》:“怀孕乳儿,致令黄瘦,腹大脚软,名曰鬾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其候精神不爽,身体痿

  • 乳食冲肺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脾胃脆弱,乳食停滞,脾胃受伤,聚液为痰,痰涎上冲,乳食上逆,咳嗽面赤,痰喘壅甚,宜葶苈丸。

  • 针刺感应

    简称针感,指患者对针刺所产生的酸、麻、重、胀或触电样等感觉反应。不同针感的出现,和患者的体质、病种、针刺的部位以及刺激量的大小有关。凡进行针刺治疗,一般均要求有适当的针感,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至于针刺

  • 封纪

    名词。出汉·马王堆医书《天下至道谈》。即玉门或曰阴户。详该条。

  • 短骨

    泛指体内细小的骨骼,如腕骨、跗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