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又名大偻、背偻、俗称“驼背”。指曲背俯身,部分脊椎突出,按之高耸之症。多属督脉病变。《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背伛偻,年老伛偻者甚多,皆督脉虚而精髓不充之故,此当用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夏天无之别名,详该条。
古代医学的一个学术流派。明、清以来,在古代治疗伤寒病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温热病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温热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上逐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学说。这一学说的形成使外感热病的防治有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生山药八钱,金银花五钱,生白芍六钱,炒牛蒡子、甘草各二钱,黄连、肉桂(后下)各一钱半。水煎服。治下痢赤白,腹疼及噤口痢。若单赤痢,加生地榆二钱;单白痢,加生姜二钱;血痢,加鸦胆子
①关口,门户。《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②经穴名。代号:ST2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经。位于腹正中线脐上3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又云“去任脉
见《浙江中药手册》。为牡蛎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睛珠自然欹侧,而顋唇亦歪在一边……亦曰唇睑相邀。”详风牵斜条。
《证治准绳·幼科》集二方。蛇黄(煨,醋淬七次,研细)一个,郁金、雄黄各二钱,青礞石、朱砂各一钱,铁粉(细研)三分。为末,粳米饭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至五丸,不拘时人参煎汤化服。治小儿诸痫。
病证名。见《折伤薄》。即骨折。详该条。
生命活力的根源。《难经·八难》:“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亦称原气。参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