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率谷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毒邪入肝经而发病。初起肤如虫癣,大小不一,形色不同,久则连片,腐烂腥秽,面目作痒,眉睫脱落。相当于瘤型麻风晚期。
见《本草纲目》。为酸模之别名,详该条。
《伤寒总病论》卷五方。豆豉半升,葱白(连须)二两,石膏、生姜各四两,栀子仁、升麻、大青、芒硝(烊化)各一两五钱。为粗末,水煎,日分三至四次服。治阳毒所损,体热生斑,气喘引饮。
①同孔,小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邪害空窍。”②孔穴,指经穴、穴位。《素问·五脏生成篇》:“血行而不得反其空。”《灵枢·九针十二原》:“机之动,不离其空。”③空虚。《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跟空
指人体腿、臂、臀等较肥厚的肌肉,其坚实、丰满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健康状况。《素问·玉机真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类经》:“大骨大肉,皆以通身而言。
治法之一。即逆治、正治。《素问·标本病传论》:“有逆取而得者。”参见逆治、正治条。
推拿穴位名。见陈氏《小儿按摩经》。又名总经。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中指处。能清心火,退心经热病。治口内生疮,遍身潮热,夜间啼哭,四肢抽掣,惊风等症。《小儿按摩经·六筋》:“诸惊风,掐总筋可治。”
名词。出《医心方》。即阴道穹窿。
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即手缩、脚缩、舌缩、唇缩、阴缩,属小儿危重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