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小儿食积成痞而致发热者。《幼科指南》:“痞热者,由饮食不清,伏结于内,致成痞块,以生内热,熏灼于外。”宜以消积清热为治。
见《药品化义》。为龙眼肉之别名,详该条。
见《滇南本草》。为蒲公英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鸡骨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唐代本草家。善于辨别中草药,撰有《加诠杂注本草》。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即蟹睛,离睛。详蟹睛条。
病名。指痢疾而见饮食不进,食即吐出,或呕不能食者。见《丹溪心法》卷三。又名禁口痢,常见于疫痢、湿热痢重症等病程中。多因湿浊热毒蕴结肠中,邪毒亢盛,胃阴受劫,升降失常所致。亦有见于久痢,脾肾虚寒,中气败
病名。出《卫济宝书》卷上。为痈疽五发之一。因感受四时不正之厉气而生。发于手、足、掌心,或腰、腿、臀下伸缩动处(关节部位)。症见漫肿无头,色淡红,疼如痛风,憎寒发热,四肢沉重,烦渴等。初起宜万灵丹发汗解
病证名。与目内陷同,详该条。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八卦命名者。见《证治准绳·杂病》。即山廓。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