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皮肤针疗法。因刺激轻微,适用于小儿,故名。见该条。
出《小品方》。为芦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药品化义》。为紫苏梗之简称,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维道,见该条。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为漏芦之别名,详该条。
揄,旧作摇。指明确判断。《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揄,牵引;申,同伸。意谓牵引或伸展四肢来寻找外经上的穴位。
灸疗专书。清·吴亦鼎撰。4卷。刊于1851年。卷1论灸疗的方法、禁忌、灸后调养、经络循行及释周身部位名称;卷2为十二经、奇经八脉的经穴位置与灸法;卷3~4论诸病病候及灸法;最后附医愿一文。作者认为“针
指热乳伤胃而致的吐泻。《幼科发挥》:“伤热乳者,物出热,面赤唇燥者是也。”临床多伴有四肢温,口渴等。治以清利和胃为主,宜六一散,煨生姜煎汤调服。
见针灸聚英条。
参见《王室养生保健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