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医学求是

医学求是

医论著作。二集,3卷。清·吴东旸撰于1879年。本书辑录内、儿科等病证论治30条篇,对伏暑、血症、咳嗽杂病和时症等论述较详。书中反复论述滋阴补药误治的情况,并指出了拘泥于运气学说以推算属何病、用何药之弊。

猜你喜欢

  • 三叶藨

    见《四川中药志》。为蛇莓之别名,详该条。

  • 煖水脏

    即温肾。详该条。

  • 灵仙

    见《药品化义》。为威灵仙之简称,详该条。

  • 腰疼

    证名。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疼,义同痛。详腰痛条。

  • 刺禁论篇

    《素问》篇名。本篇讨论针刺禁忌问题,故名。内容介绍人体禁刺部位,以及误刺的不良后果。文中还指出在暴饮暴食、饥渴、过度劳累,情绪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不宜立即针刺,否则容易发生意外。

  • 阴气

    与阳气相对。泛指事物的两个相反相成的对立面之一。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阴气指形质;就脏腑机能来说,指五脏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营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内里的、向下的、抑制的、减弱的、重浊的为

  • 惊风痰热痧

    病证名。小儿发热面赤,手足抽搐,两目上视,痰喘不已。诊其六脉俱伏,反无热象。治以疏风而热不除,豁痰而痰不消,定惊而惊益甚者,属痧胀。视其腿弯、肘弯有痧筋,用消毒三棱针刺之,紫黑毒血流出自愈(《痧胀玉衡

  • 黄芪散

    ①《太平圣惠方》卷三十方。黄芪、茯苓、熟地黄、炒韭子、车前子、鹿茸(酥炙)各一两,菟丝子(酒浸三日,曝干)二两,龙骨三分,麦门冬一两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温粥调下。治虚劳肾气乏弱,或时失精,心中虚

  • 黄泡刺根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黄锁梅根之别名,详该条。

  • 胬肉攀睛

    病名。见《银海精微》。又名胬肉侵睛、瘀肉攀睛,攀睛、胬肉扳睛、老肉攀睛、目中努肉。多由心、肺二经风热壅盛,气血瘀滞而成;亦有属阴虚火炎者。症见眦部血脉丛生,胬肉似昆虫翼状,横贯白睛,渐侵黑睛,甚至掩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