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医方大成

医方大成

方书名。又名《新编医方大成》、《类编经验医方大成》。10卷。元·孙允贤辑。刊于1321年。本书系集录宋、元医家习用的重要方剂类编而成。全书共分72门,包括风、寒、暑、湿、伤寒、疟、痢等。每门之前扼要论述病候,次选医方,均注明出处。全书约2000余方。方论比较简要,当时流传颇广。此后明代及日本医家又有若干种增补和选编本。

猜你喜欢

  • 从阴引阳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从阴分引出阳分的邪气,或从阴分引出阳分的正气,即病在阳而治其阴,与“阳病治阴”义近。针灸应用该理论作为选穴法之一,指病在阳经而选阴经的穴位治疗。参见从阳引阴、大接经法条。

  • 脉义简摩

    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8卷。清·周学海撰于1892年。作者阐述脉理,主张由博返约,执简驭繁。但又认为当时流行的《濒湖脉学》过于简略,于脉理无所发明,遂参阅有关文献五、六十种,并结合个

  • 类中

    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又名类中风。详该条。

  • 血门

    经外奇穴名。出《医经小学》。位于脐上4寸,再旁开腹正中线3寸处。治妇人腹中血块,胃痛,消化不良;以及急性胃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 出黄如糜

    证名。指泻下粪便色黄如糜糊状。《灵枢·师传》:“肠中热则出黄如糜。”参见热泻条。

  • 金匮要略今释

    书名。又名《金匮要略方论今释》、《订正金匮今释》。8卷。陆渊雷撰于1934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金匮要略》原文予以分析归纳和诠注,并对某些条文的释义试图融会中西医学说。但在联系现代西

  • 疠风病痉

    证名。为疠风兼证。出《疠疡机要》上卷。多因内虚复亡津液,血虚筋无所养而致。患疠风而兼见项强、口噤、腰脊反张者。治宜大补气血为主。

  • 儒门事亲

    综合性医书。15卷(一作14卷)。金·张子和撰。撰年不详。张氏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善用汗、吐、下三法。书中详细介绍他用三法的学术见解和各科多种病症的临床实践,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和创见,并附较多治案。相传此

  • 中渎之腑

    指三焦。三焦是一身气化和水谷出入的道路,功用如沟渠的疏通,故称。《灵枢·本输》:“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

  • 两井

    天井、肩井两穴的合称。详见两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