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痰饮眩晕的别称。《循经考穴编·足少阳之经》:“痰饮头晕,呕吐不已,恶闻人声,名曰醉头风。”详痰饮眩晕、痰晕条。
病证名,出《本草纲目》,又名血脐。指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可因患儿脐带粗大,干缩后,所缚的结松脱而出血;或因胎热内盛,迫血妄行而致。大多在出生后第一星期,脐带脱落的前后发现。如出血无其他症状
医经著作。方药中、许家松著。作者鉴于《黄帝内经·素问》中之天元纪、五运行、六微旨、五常政、六元正纪及至真要七篇大论辞理奥秘,难以解悟,遂融会前贤论注,结合心得体会和临床经验予以讲解。其特点是按照七篇大
《审视瑶函》卷五方。黄柏(盐水炒)、知母(盐水炒)、黄连(酒炒)、茯苓、生地黄、枸杞子、寒水石各二两,当归(酒洗)、白芍药(酒炒)、草决明各一两,独活八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腹白
【介绍】:见苏澄条。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枳实一钱,炒白术、神曲、炒麦芽各三钱,茯苓二两,赤小豆、车前子各一两。后三味煎汤代水,再煎余药服。治湿痰挟气阻滞胸腹而致的痰胀,腹胀轻减而喘肿未除者。
出《土宿本草》。为莕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儒门事亲》卷五:“夫小儿丹瘤,浮赤走引或遍身者,乃邪热之毒。”治疗以磁片划出血,外敷拔毒散。类似血管瘤或丹毒的一种。
阳气的精微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故亦可理解为由精气所显露的神采。
【介绍】:北宋医生。善针灸,民间流传其用针治难产的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