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虫草
见《福建中草药》。为茅膏菜之别名,详该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茅膏菜之别名,详该条。
即葳蕤汤第一方,见葳蕤汤条。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明代医生。河南洛阳人。年轻时以文章名,后学医,自号薜衣道人。长于治疗疮疡及正骨等,后入山修道。
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谓目视物,皆振动而颠倒也。譬诸环舞后定视,则物皆移动而倒植”(《审视瑶函》)。可见于某些眼病或全身性疾病。参见目妄见、视惑等条。
清法之一。采用清热、凉血、解毒的方法,治疗温病热入营血,皮肤出现斑点及出血者,以防热毒继续深陷。常用化斑汤。
麻疹后期併发肺炎。①疹后邪热未清,高热嗜睡,气喘息促,咳嗽痰阻,舌鲜红,苔黄燥,脉沉数。因疹后热恋,气液两伤,痰热互结,肺气不降,治宜泻肺涤痰,生津润燥,补泄兼施。方用沙参、麦冬、白前、桑皮、竹叶、半
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古称卒上气、卒喘。多由感风感气,或多食多饮而然。治疗须察其所感施治,如用定喘汤加减等。参见卒上气、喘证等条。
气功功法。结合意引、存想以进行锻炼的一种“食气”方法。见于《云笈七签》卷59中。其功法:①不拘时节,但觉饥时,即行咽气纳新,不用闭气,不求饱满;②新气上来,则旧气(浊气)下泄,当任其自出,不得抑秘;③
用药法则。指里实热证需用寒下药攻下时,虽值严寒季节,亦不必避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病证名。《红炉点雪》卷二:“若因邪郁痰壅,肺痿狐惑等症,则其声哑嗄。”即瘖。详该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四十卷。因寒搏于血,血涩不通所致。症见肿硬木闷,破而不溃,肿亦不消。治宜神效瓜蒌散,外宜隔蒜灸。《外科启玄》卷五:“初发即有头曰乳疽。”又《校正外科大成》:“乳痈、乳疽生于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