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滇南本草图谱》。为狗屎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山茱萸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①热病后生于口周围及颜面的疱疹性皮肤病。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又名热气疮,俗名燎疱。由风热外感,或肺胃积热上蒸所致。易发生在上唇、口角和鼻孔周围,也可发生在颜面。患处皮肤出现密集成簇的小水泡,
又称四街。见气街条。
见《经验方》。即椿白皮,详该条。
见《现代实用中药》。为密陀僧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医学入门·痰类》。又名火喘、火炎上喘。详各该条。
通阳虚。一般指气虚或命门火衰,症见畏寒、肢冷,面色白,倦怠、气短、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注解伤寒论·辨脉法》:“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所指为阳虚表气不固的脉象。
古解剖部位名称。指骨节间相接之处,即关节。又称骨髎。
出《本草经集注》。即大豆黄卷,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