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廉泉,见该条。
见《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即分娩。详该条。
病证名。见《银海精微》。即尘埃入目。详该条。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木蓝之别名,详该条。
出《伤寒论》。为淡豆豉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活法机要·吐证》:“上焦吐者,皆从于气。……其脉浮而洪。其证食已暴吐,渴欲饮水,大便结燥,气上冲而胸发痛。其治当降气和中。”宜用桔梗汤、木香散、七气汤,或用六君子汤加木香、藿香、桔梗、枇杷叶等
痰证之一。因火邪灼津,燥痰日久,气虚津枯,痰液粘结所致。以结于喉部为多见。《明医杂著·痰饮》:“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痰结也。”治宜散结化痰可用加味甘桔汤合清化丸。一名梅核气。参老痰条。亦有结于
《灵枢经》篇名。本文主要讨论耐痛问题,故名。篇内讨论了由于人的体质不同,耐痛程度亦异,凡体质强壮的人,多能耐痛,易于接受针灸的刺激,同时对毒药的耐受力亦强;相反,体质衰弱的人,多不耐痛,对毒药的耐受力
见《中药志》。为雷丸之别名,详该条。
指肩胛骨、子骨,左右共四块。详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