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六。即倪涵初治痢第三方,见该条。
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形容微微汗出之状。
书名。6卷。明·程(原仲)撰于1621年。前附论原脉、审证、聆音、辨味等医论8篇,后附验方1卷。医案以内科为主,兼及妇科、儿科。叙案较详,辨证明晰,病因、病理分析颇有见地。治法除内服汤药外,间有用针灸
病名。出《外科百效全书》。由热毒蕴结肌肤所致。多发面部,初起红肿,上起粟疹,日久融成大疱,疼痛。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内服普济消毒饮。外用三黄洗剂外搽。类似过敏性皮炎。
病证名。《医钞类编》卷八:“阴虚发疟……发时其寒如冰,其热如烙,面赤如脂,渴欲饮水,热退则不渴,以六味地黄汤加柴胡、白芍、肉桂。”参见虚疟条。
病名。见《咽喉经验秘传》。即外缠喉风。详该条。
本草著作。题金·张元素撰。1卷。此书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所载《腑腑虚实标本用药式》的内容。以五脏六腑为纲,述其本病、标病,以泻、补、寒、发等治法为目,类别有关药名。《本草纲目》所载未记撰人,此
书名。2卷。清·柯逢时撰。见武昌医学馆丛书八种条。
见新修本草条。
《素问》篇名。痿,同萎,四肢枯萎不用也。本篇以五脏五体之所合,分别论述了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病理、辨证和治疗,以及五脏之痿始于肺和治痿独取阳明的道理。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