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正黄疸

正黄疸

病名。《症因脉治》卷三:“正黄疸之症:食已即饥,遍身俱黄,小便或赤或不利,憎寒壮热,身体如肿。”多由脏腑积热,并于脾胃之间,外因风湿相搏,闭郁腠理湿热熏蒸,盦而成黄。如见表证脉浮,可用汗解,桂枝黄芪汤。若寒热胸满,烦呕,小柴胡汤。恶寒身痛,表不解者,麻黄醇酒汤。若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表解里实热、宜下,大黄硝石汤茵陈汤。小便不利,加减五苓散。胸满呕吐小半夏汤。黄结上焦者,权用瓜蒂散吐之。外治亦可用吹鼻法,出其黄水。参见黄疸有关条。

猜你喜欢

  • 足跟

    脚的后部。《灵枢·经脉》:“足少阴之脉……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

  • 泻热黄连汤

    《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六十引李东垣方。又名黄连饮子。黄连(酒炒)、黄芩(酒炒)、龙胆草、生地黄、柴胡各一钱,升麻五分。水煎,于午前或饭后热服。治暴发火眼。

  • 久赤白痢

    病证名。指日久不愈的赤白痢。《诸病源候论》卷十七:“久赤白痢者,是冷热乘于血,与津液相杂而下,甚者肠虚不复,故赤白连滞,久不瘥也。”治宜益气固肠,用乌梅丸,或调中益气丸加黄连、枳壳。

  • 睛明骨伤

    病名。即额骨眉弓部损伤。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多由跌打所致。轻者局部肿胀、疼痛、压之痛剧,重则骨陷下。治宜按一般外伤和骨折处理。

  • 钱秀昌

    【介绍】:清代医家。字松汉。上海人。因臂部骨折,经时医杨雨苍治疗,遂从之学伤科,后以伤科名于当地。于1808年撰《伤科补要》一书(1818年刊行)。

  • 养生论

    养生著作,三国·嵇康著。景元中(206-263)被司马昭杀害。此文当在公元263年以前写成,是古代养生学著述中较早的一篇。该文存梁昭明太子《文选》中。其中有一段重要佚文未被选入,后载入《医心方》。佚文

  • 阳维穴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耳廓后,当用手拉耳向前时,于根部所出现的弦筋上,与耳门穴相平处(《类经图翼》)。主治耳鸣,耳聋,以及中耳炎等。直刺0.1~0.2寸。艾炷灸3~5壮。

  • 张怀瓘

    【介绍】:唐代人。撰有《药石论》一卷。

  • 筋脉拘急

    证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伸屈不利。多因阴血耗伤,外邪乘袭,筋脉失养所致。参见筋挛、筋急条。

  • 肘尖向上突出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即肘关节后脱臼。详手臂出臼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