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毫针

毫针

针具名。《灵枢·九针十二原》:“毫针,长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又《九针论》云:“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现代的毫针,多用不锈钢制成,坚韧锋利,方便耐用。亦有用金、银或其他合金制成者。毫针的构造分针尖(针芒)、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为适应临床的需要,其针身长短和粗细各有不同的规格,针身长度有0.5寸(15mm),1寸(25mm),1.5寸(40mm),2寸(50mm),2.5寸(65mm),3寸(75mm),4寸(100mm),5寸(125mm),6寸(150mm)等几种;粗细直径有26号(0.4mm),28号(0.38mm),30号(0.32mm)和32号(0.28mm)等几种;临床以1.5~3.5寸长度和26~30号粗细的毫针为常用。

猜你喜欢

  • 山姜子

    见《湖南药物志》。为木姜子之别名,详该条。

  • 骨鲠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六。诸骨(鸡、鱼、猪等骨)因饮食不慎而鲠于咽喉,或误入食道或气道。症见咽喉刺痛不已,吞咽困难,甚或唾液和食物中混有鲜血呕出;若疼痛加剧、发热恶寒者,则系合并感染。若异物误入气道

  • 臀疽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六。为臀痈之肿平根深者。若发于臀之下缘承扶穴部者最疼。治以内托为要。余证治见大腿痈及外痈条。

  • 结核穴

    经外奇穴名。位于后正中线旁开3.5寸,与大椎穴相平处。主治肺结核及其它结核病。直刺0.5~1寸。

  • 下阴别

    指会阴穴。《素问·气府论》:“下阴别一。”张景岳注:“自曲骨之下,别络两阴之间,为冲督之会,故曰阴别,一谓会阴穴也。”见会阴条。

  • 宣窍

    ①宣通口、鼻、咽喉等窍道的治法。如湿浊闭塞鼻窍,浊涕下流,用苍耳散(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②同开窍。用化痰药宣通痰浊阻塞心窍的治法。如症见神识不清,言语蹇涩,用导痰汤、礞石滚痰丸。

  • 小儿厥证

    病证名,指小儿真元虚,手足厥冷的证候。临床有寒厥和热厥之分。《杂病源流犀烛》卷九:“夫寒厥者,即阴厥,宜急补阳(宜理中汤,或附、桂、干姜、吴萸,俱可酌用);热厥者,即阳厥,宜急泄热(宜芩、连、山栀、石

  • 肌肤甲错

    证名。皮肤枯燥如鳞甲交错之状。多因干血内结、痈脓积滞,津血不能外荣,或因温邪久留,阴液耗伤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肌伤,劳伤,经

  • 黄连藤

    ①见《广东中草药》。为古山龙之别名。②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黄藤之别名。各详该条。

  • 糯秫

    出《新修本草》。即秫米,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