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治则

治则

治疗疾病的法则。《素问·移精变气论》:“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治则建立在整体观念辨证的基础上,以四诊收集的客观资料为依据,对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与判断,从而针对不同的病情而制订出各种不同的治疗原则,如治病求本、协调阴阳扶正祛邪,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治未病等。《内经知要》有治则一章,章后按语:“愚按论治之则,载由经籍,圆通之用,妙出吾心,……梓匠轮舆,能与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故夫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其亦巧于规矩者乎。”强调有治病法则还要善于灵活运用。治则与治法,治则指导治法,而治法体现治则。

猜你喜欢

  • 狗舌头草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即狗舌草,详该条。

  • 医略抄

    方书。1卷。日本丹波雅忠辑于1081年,丹波元简校订于1795年。此书选录《肘后方》、《范汪方》、《小品方》及苏恭、陶弘景、陈藏器等34家晋唐医方242首,分为52门。辑蒐颇广,间有《千金方》、《外台

  • 舌下珠

    病名。系指舌下生泡如珠、疼痛。《喉科秘旨》卷下:“舌下珠此脾肾两虚之症。”治宜补脾益肾。可选用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等加减。参见舌上珠条。

  • 婆婆丁

    见《滇南本草》。为蒲公英之别名,详该条。

  • 下丹田

    体表部位,脐下三寸处。《医心方》卷二十七:“脐下三寸为命门宫,此下丹田也。”练气功意守部位之一处。

  • 太医局提举

    宋代医官职称。1076年(熙宁年间)在太医局设提举1人,总管该局工作。与太医局令的职权相同。参见太医局条。

  • 五倍膏

    《外科证治全书》卷四方。五倍子适量。为细末,米醋熬膏,先抓破患处,后将膏敷上。治顽癣。

  • 肝虚证

    证名。指肝虚所出现的证候。《脉经》卷二:“肝虚,……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圣济总录》卷四十一:“肝虚之状,其病面青,善洁善怒,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

  • 暑产

    见汪朴斋《产科心法》下集。即热产。详该条。

  • 痰呕

    病证名。又名痰饮呕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素盛今瘦,肠中沥沥有声,食入即呕,食与饮并出,名曰痰呕。”详痰饮呕吐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