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为瘰疬坚硬,形如荔枝状者。参见瘰疬条。
见《红河中草药》。为小红参之别名,详该条。
即出针,《素问·针解》:“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见出针条。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官阶正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介绍】:见胡澍条。
病证名。指囟门突出,隆起如堆的证候。多见于发热和惊厥的患儿,亦有由寒凝气滞而致者。《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小儿囟填,由乳食不时,饥饱不节,或热或寒,乘于脾胃,致脏腑不调,其气上冲所为也。”因热上冲者
见《中药材手册》。为远志之药材名,详该条。
【介绍】:见王泰林条。
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即阳脏。详该条。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未婚女子多由肝肾阴虚,气血暗耗,阴虚热灼所致。症见经闭进而出现骨蒸,五心烦热,消瘦疲倦,颧赤等。治宜滋阴清热,补养气血。方用人参柴胡汤(人参、茯苓、白芍、干地黄、知母、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