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湖南药物志》。为木姜子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证治准绳·杂证》。即鼻齄。详该条。
见藏府标本药式条。
同痞。不通①指痞塞的证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所至,为积饮否隔。”《素问·五常政大论》:“备化之纪,……其病否。”“其病留满否塞。”《诸病源候论·瘘候》:“寒热邪气,客于经络,使血气否涩。”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紫金牛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美人蕉根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伤寒九十论·脐中出血》:“本少阴证,而误汗之,故血妄行,自脐中出。……予以治少阴之本,而用姜附汤。”本证亦有由肾火外越而致者,宜用六味地黄汤加骨碎补等药。
【介绍】:明代医生。山西介休人。家为世医,精于医术。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喘》。即火喘。又名火炎肺胃喘。详该条。
《医宗说约》卷五方。轻粉三钱,冰片五分。为细末,用猪脊髓调匀摊贴患处,同服十全大补汤。治疮久不收口,元气虚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