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证羊毛论
见羊毛瘟证论条。
见羊毛瘟证论条。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过塘蛇之别名,详该条。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杉木节之简称,详该条。
溢,指脉来盈溢、洪盛。古代脉诊寸口(脉口)属阴,人迎属阳,若人迎与寸口脉俱洪盛如溢,示邪盛正衰,病进。《灵枢·终始》:“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
病名。又叫骑马漏。见《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证属湿热下注。初为会阴处肿胀,疼痛,后破溃流脓,日久成漏;如病变波及泌尿器官,不仅尿液可自漏口流出,甚而尚可影响生育。宜挂线或手术治疗。
病名。指身体面目皆变黄的病证。即黄疸。《太平圣惠方·黄病论》:“黄病者,一身尽疼发热,面色洞黄,七八日后壮热,口里有血,当下之,如猪肝状,其人小腹满急。若其人眼睛涩疼,鼻骨痛,两膊及项强,腰背急,即是
病证名。《幼科类萃》:“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小儿药证直诀》:“肌肉虚而睡中汗出也,用止汗散。”《幼科发挥》:“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婴童百问》:“小
经隧的支别络脉。《灵枢·刺节真邪》:“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
病名。指痢疾因寒热挟杂而致者。《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夫冷热痢者,由肠胃虚弱,宿有寒,而为寒热所伤,冷热相乘,其痢乍黄乍白是也。若热搏于血,血渗肠间,则变为血痢也;而冷伏肠内,搏津液则变凝白,则成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八。由风热郁肺,发于肌肤所致。多发四肢及胸胁部位,初起丘疹,剧痒难忍,久搔成疮,甚则渗出鲜血。治宜清热疏风止痒,内服消风散或防风通圣散。亦可用紫草15克、板蓝根30克煎汤内服。外
指湿热蕴酿于中焦脾胃及肝胆。湿为重浊粘滞之邪,阻碍气机,与热邪相合,则湿热交困。热因湿阻而难解,湿受热蒸而使阳气更伤。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午后热高、身重疲乏、神志昏沉、胸脘痞满、不思饮食、大便粘腻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