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瑶函》卷三方。升麻、白芷、葛根、薄荷、石膏、陈皮、川芎、炒半夏、甘草各等分。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服。治阳明经头风头痛,身热口渴。
病名。《外科启玄》卷七:“有齿断上长出如鸡足距,长约一二寸,误触之则痛连心。”生于上龈者系足阳明胃经之毒,生于下龈者为手阳明大肠经之毒。治宜清泻阳明热毒。可选用清胃散、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加减。
刺法术语。《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担,指取用两穴(或双穴);截指取用一穴(或单穴)。或指提按手法,《针灸问对》:“右手提引谓之担,左手推案谓之截。担则气来,截则气去。”
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廿八:“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凡人脏腑不足,精虚而邪气乘之,则精散,故视一物为两也。”即视歧,详该条。
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倒睫、拳毛倒睫、倒睫拳挛、拳毛倒插、拳毛倒睫。本证常并发于椒疮。《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倒睫拳毛之证,由皮松弦紧,故拳毛倒入。内刺睛珠,碜涩难开,眼胞赤烂,痒而
宋代医疗福利设施,据载系专为收养贫病之人而设。
病名。亦名经行脏躁,经前精神异常。指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喃喃自语,精神异常。多因心血不足,肝气郁结,痰火上扰所致。心血不足者多因素体阴虚,心失濡养,血不荣脑,神不守舍,症见悲
【生卒】:224~263【介绍】:三国魏文学家、哲学家。字叔夜。谯国铚(今安徽宿县)人。世业儒,博学多闻,为“竹林七贤”之一。长而好老、庄之学,恬静无欲,性好服食,著有《养生篇》3卷,已佚。今有《嵇康
见《续名医类案》卷二十四。即假孕,指经闭腹大而无胎息可验的病症。包括气胎、血胎、痰胎。详见各条。
①指与五脏相应的色、时、音、味、日等五种变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五藏有五变,……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