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真寒假热

猜你喜欢

  • 手针麻醉

    针刺麻醉法之一。是在手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法,即按针麻要求在手针刺激点上针刺,以进行各种手术。临床上根据手术部位选取相应刺激点,并辅以体针穴位,如头颈部手术取咽喉点、颈项点透咳喘点、合谷等。

  • 热涎

    六涎之一。指劳伤精气,髓海空虚,虚热内生,灼液而成的痰涎。《史载之方》:“脏腑骨槽,虚热转盛,其涎所积,隔在中焦,因其肾脏之虚寒,邪气与热涎相交,发为疼痛。”

  • 子母疟

    病名。疟疾之一。《医略十三篇》卷九:“有日一作,夜一作,俗名子母疟。……或间疟,当期日二作,俗名间日子母。”参见疟疾条。

  • 寿世编

    ①方书。2卷。未具撰人,顾奉璋序称:“青浦诸君子所辑”。首辑亟斋居士《达生篇》、毓兰居士《保婴篇》。以下分小儿、妇女、身体、头面等42门,每门详列病症,博收各科验方。曾经多次增纂。现存清刻本,建国后有

  • 思噎

    五噎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多见于思虑过多者。《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思噎者,心悸动,喜忘,目视,此皆忧恚嗔怒,寒气上入胸膈所致也。”参见五噎、噎条。

  • 吕夔(kuí 奎)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医家。字大章;本姓承,后改姓吕。江苏江阴人。先学儒,后改学医,精心研究,博访医方,医术逐渐熟练,在当地有“吕仙”之称。江苏地区疾疫流行时,救治甚多,嘉靖时(1523~1

  • 僧深药方

    见深师方条。

  • 大汗出

    证名。出《灵枢·五禁》。大量出汗之意。有见于外感病发汗之后,汗出表解而渐愈者。有热迫津液外泄,大汗出而里热转甚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

  • 胎寒不安

    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指孕妇阳气素虚,阳虚内寒影响胎元,症见吞酸吐酸,或呕恶、胀满、泄泻,以致胎寒不安。宜温阳散寒,佐以安胎,用理阴煎(熟地、当归、炙草、干姜)为主。若脾肾两虚,或呕,或胀加

  • 白藓皮散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白藓皮、防风、犀角、黄芩、知母、沙参、人参各五钱,炙甘草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水煎服。治小儿心肺风热壅滞,胸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