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苇瞿麦散
见《鸡峰普济方》卷十八。即石苇散第一方,见石苇散条。
见《鸡峰普济方》卷十八。即石苇散第一方,见石苇散条。
以感觉异常为表现形式的循经病理反应。其中以疼痛为主者称“循经性疼痛”;以其它异常感觉如麻、冷、热、痒、酸胀、蚁走样、吹风样或流水样感为主者称“循经性异感”。循经性疼痛和循经性异感,均属自发性循经感觉病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多因跌打、压轧所伤。或伤一骨,或伤数骨,临床以腕舟骨折为多见。伤处肿胀、疼痛、压痛明显,或腕缝错开,活动受限。一般断端很少移位,如手向后翻贴于臂者,医者双手握其手背轻轻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关元穴。《灵枢·寒热病》:“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审视瑶函》卷四方。车前子、黄芩、木通、陈皮各一钱,淡竹叶二十片,茯苓、枳壳、炒栀子、荆芥穗、苍术各八分,甘草三分。为粗末,水煎,去渣热服。治小眦漏,时流血水。
阴气并结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切其脉并阴,并阴者,脉顺清而愈。”
六吕之一。详六吕、六律条。
书名。又名《仁斋直指方论》、《仁斋直指方》。26卷。宋·杨士瀛撰于1264年。这是一部以介绍内科杂病证治为重点的临床综合性医书,作者据证释方,摘取诸家效方,参以家传经验,区别不同的病证,对证施方,在治
①亦作精明。《东垣十书·诸脉目论》:“是故瞳子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故阴阳合德而为睛明也。”详精明条。②经穴名,代号BL1。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精明。别名泪孔。属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太
病名。《灵枢·痈疽》:“发于尻,名曰锐疽。”即鹳口疽。见该条。
病证名。见《幼科金针》。又名伤乳、乳不消、乳滞。婴儿哺乳失宜,停滞不化而得。症见呕吐泄泻,吐出物与泄下物均有未消化的乳瓣,且有馊臭气,伴有面色青黄,发热,口渴,多睡,口疮,身渐黄瘦等。治宜开胃消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