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苇茎汤,见该条。
出《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即隐疹,详该条。
病名。即痧证。又称痧胀、痧秽。《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日间触闻臭秽,夜间露宿贪凉,其大要也,夏秋最多。缓则寒湿凝滞于脉络,或湿热郁遏于经隧;急则鼻闻臭毒而阻逆上气,或内因食积而壅塞中气,皆能气胀成
病证名。①指小儿胃弱,无时吐出的证候。《幼科发挥》:“有胃弱者,不能受乳而变化之,无时吐出,所吐不多,此名哺露,如瓶之漏,不能容受也。”当补其脾胃,助其变化,可用六君子汤加减。②即乳的一种证型。
怫,通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怫之兆也。”
见《本草纲目》。为密陀僧之别名,详该条。
宋代医疗福利设施,据载系专为收养贫病之人而设。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笔筒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周礼·天官》。指专治肿疡、溃疡、金疮、折疡等外科疾病的医生。
即按摩。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