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眼科金针开内障八法之五。指将混浊之晶状体拨离原位,置于玻璃体前下份。《目经大成》卷二:“神龙既见,雾雨潜兴,闭目片刻,则风雷自息,然后重截云头,轻收虹脚。”参见拨内障手法条。
指气血调和的健康人。古代诊法上利用健康人平静的呼吸和脉象等,与病人进行对比,作为判别病证的依据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一平人。平人者不病
身体消瘦虚弱。《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
又名何寓、丹穴、幽谷、赤。《素女经》:“深内茎刺婴女。”即阴道穹窿。
【介绍】: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吏,兼懂医术。清河东武城(今北京市境内)人。
病证名。外邪侵犯足太阴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又:“足太阴心痛,腹胀满,濇濇然大便不利,膈闭,咽塞。”参见心痛条。
病名。生于腰肋间的疱疹性皮肤病。见《疡医准绳》卷四。又名蛇串疮、火带疮、蛇缠疮、蛇丹、蛇缠虎带。多由心肝二经风火,或脾肺二经湿热所致。起病突然、症见患部皮肤发红烧灼刺痛,红疹集簇,继而出现水疱,小如粟
见《灵枢·肠胃》。消化道的一部分。有小肠、大肠之分。参见各该条。
小儿阴寒腹痛的外治方法。余梦塘《保赤存真》卷五:“凡阴寒腹痛,用鸡子煮熟去壳,放脐眼内,一时一换,四五换,阴气收入蛋内,即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