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胸胁痛

胸胁痛

证名。出《素问·刺热论》。多见于少阳病及肝胆疾患。·《诸病源候论·胸胁痛候》:“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此三经三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济生拔粹·此事难知》:“少阳证,胸胁痛,往来寒热而呕,或咳而耳聋,脉尺寸俱弦,忌发汗,忌利小便,忌过大便,故名三禁。汤宜和解小柴胡汤主之。”本症实证居多。可由气机郁滞,痰饮瘀血所致。《景岳全书·胁痛》:“暴怒伤肝气逆胀满,胸胁疼痛者,宜解肝煎。”“气滞胸胁痛而兼喘者,宜分气紫苏饮。”“痰饮停伏,胸胁疼痛者,导痰汤加白芥子。”《丹溪心法·胁痛》:“气郁而胸胁痛者,看其脉沉涩,当作郁治。痛而不得伸舒者,蜜丸龙荟丸最快。”《医林绳墨·六郁》:“血郁者,胸胁作痛,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亦芤数。”胸胁痛也可见于内伤虚损。《金匮翼》卷六:“肾气虚弱,羸怯之人,胸胁之间,多有隐隐微痛,此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宜用熟地破故纸之类补肾阿胶、芎、归之类和血。”参见胸痛、胁痛条。

猜你喜欢

  • 蕨儿菜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蕨之别名,详该条。

  • 转注

    古病名。又名传尸。《外台秘要·传尸方四首》:“传尸,亦名转注。”详转疰、传尸条。

  • 更年安

    研制方。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熟地黄、何首乌、泽泻、茯苓、玄参、五味子、麦冬、珍珠母、牡丹皮、浮小麦、夜交藤、磁石等。片剂,每片0.3克,每服六片,一日二至三次。功能滋阴清热,除烦安神。治

  • 壅肾疮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即冲疽①。见该条。

  • 胎嗽

    出《幼科发挥》。即百晬内嗽。详该条。

  • 土栗

    病名。生于足跟的肿疡。《外科大成》卷二:“土栗,生于足跟之旁,黄肿如琉璃,无脓,由行路崎岖,肭伤筋骨所致。”又名琉璃疽、跟疽、牛茧蚕。因局部长期受压和磨擦,气血阻滞所致。生于足跟部,疮形如枣栗,色黄而

  • 偃(yǎn 演)

    仰卧。《素问·评热病论》:“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

  • 汤头歌诀

    1卷。清·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编成七言歌诀200余首。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

  • 白花矮陀陀

    见《云南中草药》。为矮陀陀之别名,详该条。

  • 鱼尾疔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疔疮生于眼角外者。治见疔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