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名。见明·邓苑《一草亭目科全书》。即黑睛。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中极,见该条。
【介绍】:战国时医家。详见子阳条。
病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又名粉瘤。多因痰气凝结而成。瘤体形圆质软,大小不等,多发于头、面、背部。若生于耳前、颈后者,多呈粉红色。破溃后可见豆渣样物溢出,有时可感染化脓。以外治为主。也可手术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旋复花之别名,详该条。
出《李氏草秘》。为水苏之别名,详该条。
①《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方。当归、川芎、防风、生地黄、荆芥、羌活、细辛、藁本、石膏、半夏、甘草、旋覆花、蔓荆子各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治妇人头风。②《医醇賸义》卷一方。生地黄五钱
指针刺时,针体在穴位内上提下插的手法。提插的幅度一般在3~5分之间,不宜过大,但其轻重快慢,则应据病情虚实而有区别。补法以插为主,重插轻提(紧按慢提);泻法以提为主,重提轻插(紧提慢按)。大幅度的反复
古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即魇。详该条。
出《素问·缪刺论》。指足的第五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