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药性简要

猜你喜欢

  • 透天凉

    针刺手法名。出明·徐风《针灸大全》。其法将予定针刺深度分为浅(天部)、中(人部)、深(地部)三层,操作时,由深至浅,每层紧提慢按六次,如此反复几遍(称几度),至病人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凉感时出针,不揉

  • 灯笼病

    病名。指瘀血所致里热外凉者。《医林改错》卷上:“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瘀血。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治当活血祛瘀,宜用而府逐瘀汤。

  • 黄帝内经太素

    书名。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的内容。原书在隋唐之际经杨上善重加编次和注释,共30卷,今已残缺。国内刊本只有23卷。本书不仅保存了《黄帝内经》中一些原文

  • 外眥

    眦的异体字详目眦条。

  • 疹痘秘旨

    参见痧痘集解条。

  • 魏鉴

    【介绍】:清代医家。字明远。湖南潭阳(今属黔阳地区)人。长于儿科。撰《幼科汇诀直解》9卷,对于幼儿临症诊治,各种病证,包括外伤、疯狗咬伤、误吞异物等,皆有论述。所列治法中,列有初生病推拿法。

  • 产下肉线

    旧病名。又名产后肉线出。《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卷三:“产下肉线,临产用力太过,以致脬膜有伤,产妇垂出肉线一条,长三、四尺,牵引心腹,痛不可忍,以手微动,则痛欲绝。宜用生姜三斤,连皮捣烂,入麻油二斤,拌

  • 余奉仙

    【生卒】:1860~1939【介绍】: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字涤凡。江苏阜宁人。著有《医方经验汇编》,主要论述外感性疾病及疫病证治,附有医案。

  • 赤小豆薏苡仁汤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七方。赤小豆、薏苡仁、甘草各等分。水煎,食远服。治胃痈初起,中脘隐痛微肿,寒热如疟,身皮甲错,无咳嗽,咯吐脓血,脉洪数者。

  • 假名安骥集

    见司牧安骥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