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坤厚
【介绍】:
元代医生。字淳古。益州(今四川成都)人。精通医学,任成都路(今四川成都)医学正,撰有《难经本旨》一书。
【介绍】:
元代医生。字淳古。益州(今四川成都)人。精通医学,任成都路(今四川成都)医学正,撰有《难经本旨》一书。
医论著作。2卷。明·戴思恭撰于1443年。书中论述各类病证的病因、病理、证脉、治法等,均本于其师朱震亨之意,予以推求发挥,对于朱氏的养阴学说及其临床运用有较深入的分析。本书本无传本,嘉靖年间由汪机编录
经穴名。代号ST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鼷穴、面髎、谿穴。属足阳明胃经。阳蹻、任脉、足阳明之会。位于眶下缘与眼球之间,正视时直对瞳孔。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动眼神经下支及面神经肌支,并有眶下动、静脉分支
脉应四时之象。春季阳气上升,万物生发,正常脉象亦相应呈现流畅柔和而挺直。《素问·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
病证名。疼,义同痛。见头痛条。
二十四节气之一。《素问·刺法论》:“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
见《景岳全书·外科钤古方》卷六十四。琥珀(甘草水煮)、珍珠(炒,或豆腐包蒸)、朱砂、钟乳石(同甘草、木香各一钱同煮)、炒飞罗面各三分半。为细末,每服二至七厘,加冰片半分,用土茯苓一斤,病在上加木香二钱
见《皇汉医学·产科发蒙》。即儿枕痛。详该条。
口唇之不同活动可发出不同之声音,如唇音、暴破音等。唇启则声扬。故《灵枢·忧恚无言》:“口唇者,音声之扇也。”
病名。指生于膝部的痈。《外科启玄》卷五:“膝外有痈,是足少阳经毒,多气少血;膝内有痈,是足太阴经,多气少血。此膝间乃枢纽骨节行动之处,宜仔细治之,不然令人废矣。”证治见外痈条。
病证名,小儿热迫大肠而致的腹泻。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暑热,邪热入里,下迫大肠而成腹泻。《婴童百问》:“小儿热泻者,大便黄而赤,或有沫。”并伴有阵阵肠鸣腹痛,烦躁啼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治宜苦寒泻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