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郁燠(ào 奥)

郁燠(ào 奥)

蕴积薰蒸。指郁热内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运热,其化暄暑郁燠。”

猜你喜欢

  • 胎前食泻

    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指妊娠伤食作泻。多因孕后饮食不节,伤于脾胃,以致腹满嗳气,泻下酸臭。宜健脾消食导滞。用养胃汤加山楂、神曲、麦芽,或用保和丸。

  • 刺络疗法

    即刺血疗法。见该条。

  • 承浆疮

    病证名。又名疳蚀疮。指承浆部位成片赤烂。清·吴溶堂《保婴易知录》:“生于唇下,或小儿赤烂,用甑盖上炊流汁涂之,重者以青蛤散涂之。”

  • 耳孔

    七窍之一。外耳道出口的孔窍。参见七窍条。

  • 胡勉

    【介绍】:宋代医家。著《伤寒类例》,已佚。

  • 紧唇疮

    出《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五。即小儿紧唇。详该条。

  • 口眼斜

    证名。出《灵枢·经筋篇》。亦称口眼歪斜。指口眼向一侧歪斜的症象。多由经脉空虚,风痰乘袭所致。《医学发明·中风》:“中血脉则口眼斜。”《证治要诀》卷一:“中风之证,卒然晕倒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响

  • 小儿腋气

    病证名,又名狐臭、胡臭,为湿热内郁或遗传所致。《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腋气者,血气不荣,腋下有孔,一如毛孔而稍大,臭秽之气,从其中出……。亦有父母遗传相传者,又有乳养之人而有染著者。”其症腋下汗腺

  • 纳支补泻

    指以十二经脉纳支时刻为基础的针刺补泻方法。《素问·针解篇》:“补泻之时者,与气开合相合也。”十二经脉的血气盛衰,各有一定的时刻,古人以十二地支来相配,一经一时,依次而行,称为纳支。即肺经寅时,大肠经卯

  • 金匮玉函经

    书名。8卷。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论》的古传本之一。1066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其内容与《伤寒论》基本相同,但体例编次不同。前6卷论述病证和治法为主;后2卷介绍治疗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