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针害

针害

是指针刺时,患者发生组织或器官损伤等异常情况。《灵枢·九针十二原》:“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由于针刺治疗时选用的针具不当或有损伤,或操作手法粗猛,过深过重,可造成胀痛久留不退,或局部血肿;如刺伤内脏或脑脊髓,后果就更为严重,可致气胸、内脏出血、休克、甚至死亡,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予以处理。针刺时,除选择适宜而质优的针具外,对重要血管神经及脏器附近的穴位,应特别注意针刺手法,避免进针过深,刺激过重,以防意外。

猜你喜欢

  • 回阳九针穴

    出《针灸聚英》。指具有回阳救逆作用的九个经验效穴。即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环跳、(足)三里、合谷。

  • 元芩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黄芩之别名,详该条。

  • 脉象。即滑脉。《素问·阴阳别论》:“阴阳相过曰溜。”《研经言》卷二:“溜脉不言鼓者,以其弱甚也,此阴阳之无胜负者也。”

  • 西国草

    出《海上集验方》。为覆盆子叶之别名,详该条。

  • 皮内针

    针具名。一种浅刺皮下埋置留针的专用小型针具。常用的有颗粒式和揿钉式(即揿针)二种。颗粒式皮内针尾端如麦粒,身长有5分、1寸两种,粗细如毫针;揿钉式皮内针尾部绕成圆形,状如图钉,身长1~2分。使用时将针

  • 脏腑图说症治要言合璧

    书名。又名《中西医粹》清·罗定昌撰于1882年。3卷。上、中卷为脏腑论说及图解。立论以易理来配合六脏六腑的部位与功能。附录王清任《改正脏腑图》及西医解剖图。下卷为十二经病证治法。

  • 经络论篇

    《素问》篇名。本篇论述经脉与络脉的五色变化,而从诊察五色变化,可以了解经络脏腑的病情。

  • 剩骨疽

    病名。见《疡医准绳》卷四。又名多骨疽,即附骨疽。见该条。

  • 大肠泻

    病证名。大肠受病而引起的泄泻。《幼科发挥》:腹泄“自大肠来者,则变化尽而成屎,但不结聚,而所下皆酸臭也。”寒湿偏盛者,多兼泄泻清稀,肠鸣腹痛,治宜温化寒湿,用平胃散加肉豆蔻;湿热偏盛者,则泄下灼肛,小

  • 医学切要

    书名。1卷。《医学切要全集》的一种。清·王锡錱撰于1847年。本书以歌诀形式为主,内有经络脉诀、药性弹词、看病歌诀、汤头诸歌。并辑录张介宾的“新方八略”,程国彭的“医门八法”。为中医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