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面目浮肿

面目浮肿

证名。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有虚实之分。虚证亦称面目虚浮。多因脾、肺、肝、肾脏气虚衰所致。实证多由湿热壅盛、风火水气阳明实热所致。《景岳全书·面病》:“面肿有虚实,肿者为实,浮者为虚。实肿者,或热或痛,乃因风火上炎,此以邪之有余也,脉必紧数,证必寒热。风则散之,火则清之,壅滞秘结则通之利之,邪去而肿自消也。虚浮者,无痛无热而面目浮肿,此或以脾肺阳虚,输化失常,或以肝肾阴虚,水邪泛滥。然浮而就上,其形虚软者,多由乎气;肿而就下,按而成窝者,多由乎水。治气者,须从脾肺,虚则补之,实则顺之;治水者,须从脾肾,虚则化之,实则泻之。然水气虽分上下,而气即水之母,水即气之质,故有相因之化,而亦有相因之治也。……面目虚浮,有因色欲过度,阴虚气越而致者,宜六味地黄汤或八味地黄汤加减八味丸;若因劳倦伤脾,气虚不敛而面目虚浮者,宜参苓白术散归脾汤十全大补汤;若因饮酒过度,湿热上聚而面目浮肿者,宜葛花解酲汤或七味白术散;若因泻痢不止,脾肾气虚而面目浮肿者,宜胃关煎温胃饮;若因饮食不节,阳明壅实,二便秘结而头面满胀者,宜廓清饮,惟小儿多有此证,甚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若阳明实热,胃火上浮,或烦热干渴而头面浮肿者,宜抽薪饮白虎汤,或大分清饮利之。”《证治汇补》卷四:“面浮,……眼下肿如卧蚕状,将有水肿之虞。若脉浮虚无力,是脾气不足,宜培脾实土。沉实有力,是肺气不顺正,宜降气泻水。”

猜你喜欢

  • 营气同病

    温病辨证。邪热已传入营分,仍有气分证,称营气同病。参见卫气营血辨证条。

  • 刺要论篇

    《素问》篇名。本篇论述针刺的重要规律和法则,故名。内容强调针刺首要明确疾病的浅深表里,然后作出处理,否则效果不良。

  • 清心药方

    《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方。降香、白芷(醋炒)、苏木、(盐水炒)、枳壳、藿香(清油炒)、丁香皮(盐水炒)、紫金皮、木香(茶水炒)、丁香(米泔水炒)、木通、栀子、大黄、莲子肉(酒蒸)、沉香、人参、煨当归、煨

  • 十香返生丹

    即十香返魂丹,见该条。

  • 柠檬香碱草

    见《草药手册》。为隔山香之别名,详该条。

  • 本草汇纂

    药物学著作。3卷。清·屠道和撰于1863年。本书收载药物500余种,根据药性将药物分为平补、温补、补火、滋水、温肾、温涩等31类,又续增二品(类)。附录为日食菜物及脏腑主治药品。本书系参考多种本草文献

  • 李云卿

    【生卒】:?~988【介绍】:五代时医家。通经史、善医药,隐居庐山,各地远途来求医者甚多。

  • 万氏医贯

    儿科著作。3卷。明·万宁撰于1567年。前二卷列述胎原、初生诸病及五脏主病、兼证等,名病之后多附作者治案;末卷罗列上述二卷中的治疗方剂,多系家传效方。

  • 盗汗

    证名。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名寝汗。指睡中出汗,醒后即止。多见于虚劳,以阴虚者为多。《医略六书·汗病》:“盗汗属阴虚……盗汗乃睡中汗出,醒则汗收,因阴气空虚,睡时卫气乘虚陷入,则表无护

  • 乳上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妬乳,以蒲横度口,以度从乳上行,灸度头二七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乳上穴。位于乳头直上1寸处。主治乳痈,少乳;以及肋间神经痛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