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外台秘要》卷二十六:“内痔每便即有血……出血过多,身体无复血色。”即生于肛门齿线以上的痔。其症为患部有紫红色块状物突出,伴肛门部不适感,常有便血。根据痔核大小,脱出程度,能否还纳及还纳难易分为
心包络的简称,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阴都。见该条。
出《丹铅杂录》。为茉莉花之别名,详该条。
出《难经·三十五难》。即胆。参见黄肠条。
即阳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阴病。”见阳盛条。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即衡疽①。见该条。
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腹结,见该条。
病名。《太平圣惠方》:“夫小儿黄病者,是热入于脾胃,热气蕴结,与谷气相搏,蒸发于外,故皮肤悉黄,眼赤黄也。脾与胃合,俱象于土,候于肌肉,其色黄,故脾胃内热,即蒸发于外,令肌肤黄也。”《幼幼集成》谓小儿
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指喉痹之因于火者。①由肝胆实火所致者,咽喉红肿明显,疼痛甚剧,壮热烦渴,口苦胁痛。治宜清泻肝胆实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②由阳明胃火炽盛所致者,咽喉肿塞疼痛,吞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