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亦作肢节烦痛。指四肢关节烦热疼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伤寒论辑义》卷三:“支节者,四肢百节也。若言百节,则似周身百节烦疼,此恐不然,当是四肢之
病证名。见《赤水玄珠·腹痛门》。指气机结滞所致的腹痛。详气结腹痛条。
指原因、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出《新修本草》。即香蒲,详该条。
统指全身之经脉。《素问·经脉别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传信适用方》卷二方。炒川椒(去子)、熟地黄、枸杞子、荆芥穗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至二十丸,空腹盐汤送下。治风赤翳膜,攀睛倒睫等。
指虚损由下部脏腑发展到上部脏腑的病机。参见上损及下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即槟芍顺气汤,见该条。
古解剖部位名称。指骨节间相接之处,即关节。又称骨髎。
流注病的一种。因跌扑损伤,或产后恶露未尽,瘀滞经络,湿热毒邪乘虚而入,结而为肿,形成本病。初起局部肿胀,触之坚痛,皮色微红或青紫;继而皮色焮红灼热,并可向周围蔓延,伴有恶寒发热,骨节疼痛等症。久后成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