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分娩

猜你喜欢

  • 人面恶疮

    病名。见《本草纲目》卷十三贝母条下。即人面疮,见该条。

  • 舌殿风

    病证名。出明·周慎斋《幼科指南》。为初生儿舌上发黄泡出水,乃胎毒所致。治用大螺丝炒研,拌入雄黄、灯心灰涂之。

  • 小腹痛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小腹痛痧》:“痧毒入大小肠,则小腹大痛不止,形如板锥,绞绞不已,治之须分左右二股,屈伸为验。”若左卧,左足不能伸者,为大肠、小肠经痧;若右卧,右足不能屈伸者,为阳明大肠经痧。治宜

  • 季胁痛

    证名。出《灵枢·经筋篇》。指软肋部疼痛。多由肝虚所致。《医学芻言》第十四章论两旁季胁痛认为“一属肝血虚,一属肝气虚也。”肝气虚常兼见胆怯善惊,疼痛绵绵不止,视物昏糊,耳鸣等症,治宜四君子汤合乌梅丸等方

  • 六气

    ①人体气、血、津、液、精、脉等六种基本物质。因其均发生于后天水谷精气,故名。《灵枢·决气》:“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②风、热

  • 猴仔草

    见《实用中草药》。为臭草之别名,详该条。

  • 风冷失声

    病证名。即风冷失音。《诸病源候论》卷二:“风冷失声者,由风冷之气,客于会厌,伤于悬癰(雍)之所为也。声气通发,事因关户,会厌是音声之户,悬癰(雍)是音声之关,风冷客于关户之间,所以失声也。”参见暴瘖、

  • 水逆

    病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发热,心烦,渴欲饮水,如水入即吐,称为水逆。因内有伏饮所致。宜通阳利水,用五苓散。《伤寒论条辨》卷一:“伏饮内作,故外者不得入也。盖饮亦水也,以水得水,

  • 益母艾

    见《生草药性备要》。即益母草,详该条。

  • 虚阳上浮眩晕

    病证名。属火冲眩晕之一。《症因脉治·内伤眩晕》:“真阳不足,虚阳上浮,亦令人头目冒眩之症,此命门真火不足,而为虚阳上浮眩晕之症也。”宜用八味肾气丸等方。详火冲眩晕、阳虚眩晕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