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古今医统·原始要终论》。又称精寒。详该条。
脉象之一。一息四至,来去怠缓。若脉来和缓均匀,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
霉,灰黑色。酱,黄赤色。舌生黄赤兼黑苔,似沉香色,属里实热证。可因内蕴湿热、夹有宿食,或瘀血气滞,或湿热夹痰所致(见《伤寒舌鉴》)。
外生殖器。《素问·至真要大论》:“阴中迺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
出《金匮要略》。为蜂蜡之一种,详该条。
见《泉州本草》。为胡颓子叶之简称,详该条。
出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即丹痧,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大全》三十四卷。疔疮生于太阳穴附近者。证治同疔疮。
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三痼。又名三固。古人认为属妇人三种顽固疾病。《千金要方》卷四:“何谓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夜关门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