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夹阴伤寒

夹阴伤寒

病名。①指因房劳伤肾,复感风寒而致病。《伤寒全生集》卷一:“若脉沉足冷,面赤微热,此皆夹阴伤寒也。”《重订通俗伤寒论·夹阴伤寒》:“房劳伤精而后骤感风寒,或夏月行房后,恣意乘凉,触犯风露。证身热面赤,或不热而面青小腹绞痛,足冷踡卧,或吐或利,心下胀满,甚则舌卷囊缩,阴极发躁,或昏沉不省,手足指甲皆青,冷过肘膝,舌苔淡白滑嫩,或苔黑滑,舌本胖嫩。脉六部沉细,甚或伏绝,或反浮大无伦,沉按豁豁然空。”治宜“外则先灸关元气海以回元阳;内则先用参附再造汤,助阳发表,或用麻附细辛汤加人参干姜,温经散寒。如脉伏绝,阴极发躁,继即神气昏沉,不省人事者,速用回阳急救汤,提神益气,回阳生脉。”也有用来复丹二钱研末,放入脐中,或用麝香少许置脐中,上罨活杀白鹁鸽对剖半只,内去肠杂,外不去毛,用布扎紧,约三小时即去之。参见阴证伤寒条。②指伤寒而兼阴寒内盛之证。出《轩歧救正论》。外感风邪,内伤寒冷,头痛发热口渴呕吐大便清利,胸腹疼胀,燥闷不眠,脉浮数无力,宜参附理中汤

猜你喜欢

  • 伏连

    古病名。指传尸内传至脏者。《外台秘要·传尸方四首》论传尸,以病邪内传五脏,名之伏连。可用朱砂丸治疗。参见传尸条。

  • 双喉痈

    病名。《咽喉经验秘传》:“此症因心肺停受郁热,风痰上越脏腑。须要看他地位,在上者为元痈;在中者为热痈;在两边者为双喉痈;在下者为页育也。要识得标本,然后治其有余不足。”详见各该条。

  • 瘠(ji 脊)

    身体消瘦虚弱。《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

  • 思膈

    五膈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中脘实满,噎则醋心,饮食不消,大便不利,名曰思膈。”参见五膈条。

  • 耳窍

    指耳,详该条。

  • 喜伤心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前人认为心藏神,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快、心气舒畅。若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而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灵枢·本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

  • 马咬成疮

    病名。见《肘后方》卷七。伤处红肿疼痛,出血甚至染毒成脓。治宜先清洗创面,用益母草切细醋炒研细涂疮口。或马齿苋捣烂外敷并煎汤内服。

  • 猫眼疮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七十四。又名寒疮。由内郁湿热,外受风寒,凝结肌肤而成。本病多生头面手足,疮面红润光泽,起红斑成片,或有水泡,形似猫眼。治宜清热利湿散邪。内服清肌渗湿汤。外用妙贴散涂敷。类似虹膜样

  • 湿痹

    病名。①指湿气盛而成痹者。见《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又名着痹、肌痹。《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

  • 少腹疽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即小腹痈。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