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妊娠大便不通

妊娠大便不通

病证名。亦名胎前大便不通妊娠便秘不通。指妊娠期间出现大便秘结不通或欲便而艰涩不行。多由脾肺气虚、胃肠气滞血虚津亏、大肠燥热所致。脾肺气虚则运化传导糟粕无力。症见大便艰难、虚坐努责、汗出神疲、纳差腹胀气短懒言。治宜益气润肠。方用黄芪汤(《金匮翼黄芪陈皮、麻仁、白蜜)。若情志不畅,或久坐久卧,或孕后胎体增大,压迫大肠,气机通降失常,大肠传导失职致肠中糟粕停搁不下。症见大便不通,脘腹胀满,欲便不畅,矢气则舒,嗳气频作,心烦不得卧。治宜理气行滞通便。方用紫苏饮(《妇人大全良方》)加味。若素体血虚,孕后血养胎阴血更显不足,血虚则津亦涸,不能滋润大肠。症见便秘不通,或欲便而努责难下,面唇白无华,头昏眼花、心悸。治宜养血润燥通便。方用润麻丸(《沈氏尊生书》)去桃仁、加阿胶肉苁蓉首乌。若胃肠素有积热,或孕后过食辛热助阳之品,或孕后外感邪热,致肠道燥热,热灼津液,肠失濡润。症见大便干结,数日一解,下腹胀满,面赤口臭,或身热,便后肛门灼痛小便短赤。治宜清热润肠通便,方用润燥汤(《胎产心法》:阿胶、黄芩苏梗防风当归、麻仁、芝麻)加减。

猜你喜欢

  • 七日风

    病名。脐风的俗称。详该条。

  • 侏儒

    病证名。出《礼记·王制》。身材异常矮小人之称。患儿自三、四岁开始,生长发育显著缓慢,身高一直低于同龄同性小儿之平均身高百分之三十以上,年龄越大,矮小越明显,但智力发育多属正常。仅个别有智力过高或稍低者

  • 摄营煎

    见《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即寿脾煎,见该条。

  • 食窦

    经穴名。代号SP17。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命关。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胸部,第五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6寸处。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及胸腹壁静脉。主治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咳嗽,痰饮,少乳等。斜

  • 红眼伤寒

    出清·马之骐《疹科纂要》。即伤寒谷黍,详该条。

  • 血漏

    ①病名。《外科启玄》卷七:“时时下鲜血不止是也。”又名热漏。即漏症并发明显下血者。②即经漏。详该条。

  • 杨敬斋针灸全书

    2卷。又名《秘传常山敬斋杨先生针灸全书》。原题陈言撰(实系托名著作)。刊于1591年。本书内容与徐凤《针灸大全》基本相同,仅各节的编排次序互有先后,根据本书原刊在文字校勘上颇多错讹来看,似较徐书晚出。

  • 黄芪内消汤

    《外科真诠》方。黄芪五钱,当归、蒲公英各三钱,豨莶草、牡丹皮、山甲珠、苍耳子各一钱,玄参一钱五分,赤芍药二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治臀痈。

  • 手踝

    经外奇穴名。《外台秘要》:“删繁疗转筋,十指筋挛急不得屈伸。灸法:“灸手踝骨上七壮,良。”《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作奇穴,名手踝。定位在手背腕上髁骨尖上,即桡骨背侧结节之高点处。灸3~7壮。并治牙痛

  • 颊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颊车痈、金腮疮。指痈生于耳下颊车穴处者。由阳明经积热而发。初起如粟,色红,渐大如豆、如石榴、焮热疼痛。治宜清热解毒,内服犀角升麻汤。若失治。易成漏,经久难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