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妊娠大便不通

妊娠大便不通

病证名。亦名胎前大便不通妊娠便秘不通。指妊娠期间出现大便秘结不通或欲便而艰涩不行。多由脾肺气虚、胃肠气滞血虚津亏、大肠燥热所致。脾肺气虚则运化传导糟粕无力。症见大便艰难、虚坐努责、汗出神疲、纳差腹胀气短懒言。治宜益气润肠。方用黄芪汤(《金匮翼黄芪陈皮、麻仁、白蜜)。若情志不畅,或久坐久卧,或孕后胎体增大,压迫大肠,气机通降失常,大肠传导失职致肠中糟粕停搁不下。症见大便不通,脘腹胀满,欲便不畅,矢气则舒,嗳气频作,心烦不得卧。治宜理气行滞通便。方用紫苏饮(《妇人大全良方》)加味。若素体血虚,孕后血养胎阴血更显不足,血虚则津亦涸,不能滋润大肠。症见便秘不通,或欲便而努责难下,面唇白无华,头昏眼花、心悸。治宜养血润燥通便。方用润麻丸(《沈氏尊生书》)去桃仁、加阿胶肉苁蓉首乌。若胃肠素有积热,或孕后过食辛热助阳之品,或孕后外感邪热,致肠道燥热,热灼津液,肠失濡润。症见大便干结,数日一解,下腹胀满,面赤口臭,或身热,便后肛门灼痛小便短赤。治宜清热润肠通便,方用润燥汤(《胎产心法》:阿胶、黄芩苏梗防风当归、麻仁、芝麻)加减。

猜你喜欢

  • 三虫病

    病名。长虫病、赤虫病、蛲虫病的合称。《诸病源候论·三虫候》:“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也。……此既是九虫内之三者,而今别立名,当以其三种偏发动成病,故谓之三虫也。”治宜白蔹丸等方。(见《太平圣惠方》)

  • 瀛洲学士汤

    《喉症全科紫珍集》卷上方。乳香、没药、防风各八分,川芎、白芷、薄荷各七分,栀子、陈皮、赤芍药、天花粉、皂角刺、当归、穿山甲各一钱,贝母、金银花各一钱五分,甘草、木通各五分,黄连四分。加灯心二十寸,竹叶

  • 唇口燥裂

    证名。指口唇干燥,甚则裂开的症象。《温疫论·数下亡阴》:“津不到咽,唇口燥烈,缘其人阳脏多火而阴亏。今重亡津液,宜清燥养营汤。设热渴未除,里证仍在,宜承气养营汤。”多因阴津不足,脾热炽盛所致。治宜养阴

  • 草迷

    见《医宗金鉴·儿科心法要诀》。①指婴儿生下后不啼。即初生不啼。详该条。②指产妇将胎儿娩出后出现的昏迷不知人事。

  • 佗脊

    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即夹脊穴,见该条。

  • 蛇背疔

    病名。指疔之一。出《疡医准绳》卷三。即指甲根后生疔,色赤胖肿、形如半枣。治法见指疔条。

  • 舌边

    舌的边缘。属肝胆。色赤为肝胆有热,有瘀点多主内有蓄瘀。

  • 血块痛

    病名。王肯堂《胤产全书》:“产后儿枕块痛俗名血块痛,宜服三圣散(当归一两,延胡索、桂心各三钱为末,每服三钱,童便或热酒调下)。”详儿枕痛条。

  • 手三里

    经穴名。代号:LI10出《针灸甲乙经》。亦称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前臂背面,阳池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距曲池穴2寸处。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深支,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主治肘臂痠痛,上肢不遂,齿痛

  • 龚庆宣

    【生卒】:五世纪末【介绍】:南北朝时期齐梁间外科医家。所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一书,系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外科学专著。对于痈疽的诊断、治疗,都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对其后的外科学发展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