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即脱疽。见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水菖蒲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小儿食积成痞而致发热者。《幼科指南》:“痞热者,由饮食不清,伏结于内,致成痞块,以生内热,熏灼于外。”宜以消积清热为治。
书名。清·刘钟衡撰于1899年。本书绘集西医生理解剖图及中医手足六阴六阳图,标以经络、腧穴所在部位,着重以中医理论阐明脏腑功能。可作为研究脏象和针灸的参考。
病名。即喉痧。又名疫喉、疫喉痧、烂喉痧。本病除发热、咽喉疼痛肿烂外,皮肤还出现痧斑,故名。治以辛凉解表,泄热解毒,滋液养阴等法为主。参见疫喉等条。
见《疡医大全》卷三十二。即水渍手脚丫烂疮。详该条。
出《本草图经》。为沙苑子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王琦条。
口的别称。指突发口唇歪斜的症象。《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详见口条。
颌部的经脉。《灵枢·卫气行》:“别者以上玉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