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①出《小儿药证直诀》。指小儿在母胎时感热所致的症候。前人认为多由孕母恣食辛热炙煿之物,或患热病失于清解,使儿受之,生后目闭面赤,眼胞浮肿,烦啼不已,溺赤粪稠。治宜清热解毒。用大连翘饮或清胃散。
出《天宝本草》。为血藤之别名,详该条。
指患者神识不清,两手向空抓物,同时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犹如理线之状。系病情危重,邪盛正虚,或元气将脱的表现。《温疫论·补泻兼施》:“证本应下,耽迟失治,或为缓药因循,火邪壅闭,耗气搏血,精神殆尽,邪火
①推拿穴位名。又名阳筋。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食指处。《小儿按摩经·六筋》:“青筋:乃纯阳属木,以应肝与胆,主温和,外通两目。”外热内寒者,掐之,以汗出为度。尚治目赤涩、多泪等。
【生卒】:十世纪【介绍】:五代时人,隐为道士。字栖真。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善养生之术,年八十余不衰老。死时年百岁。
病名。即疝气。《育婴家秘》:“肝主怒,病则性急大叫哭,甚则卵肿,俗呼气卵是也。”参见气疝条。
证名。指胁肋部疼痛,拘急不舒。多由受寒血虚所致。《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尤在泾注:“血虚则脉不荣,寒多则脉绌急,故腹胁痛而里急也。当归生姜
书名。10卷。《伤寒论》,汉·张仲景著,金·成无己注。书成于1144年。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明赵开美校刻《仲景全书》时,盛赞成氏“博极研精,深造自得,本《难》(经)、《素》(问)、《灵枢》诸书
证名。指手太阴,手少阴经经气逆乱的病候。《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又:“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
见《医垒元戎》。即参苏饮第一方。见参苏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