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生于枕骨下发际处和下颏部的疮疡。后者又名羊胡疮。由脾胃湿热郁于皮毛,复感风邪而发。皮损小如粟米,大如绿豆,色红,热痒微痛,搔破后流黄水,浸淫成片,故又叫黄水疮。治宜祛风胜湿,凉血清热,内服芩连
医书。又名《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组成部分之一。原书9卷共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鹿药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癖病积年不愈者。《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久癖,谓因饮水过多,水气壅滞,遇寒热气相搏,便成癖,在于两肋下,经久不瘥,乃结聚成形段而起,按之乃水鸣,积有岁年,故云久癖。”参见癖有关条。
证名。指眩晕由风火相搏所致者。属火冲眩晕之一。《症因脉治·火冲眩晕》:“言风主乎动,木旺火生,则为旋转,此五志厥阳之火上冲,而为实火眩晕之症。”《杂症会心录·眩运》:“若实火眩运者,其人必强健,其症必
人体部位名。通“巅”。即头顶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心脉……微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若脉而微,……其耳必鸣,其疾在巅。”
《医方经验汇编》方。川大黄(酒炒)、黄芩(酒炒)、连翘、甘草、栀子(炒黑)、苏荷,板蓝根、青黛、西洋参(隔汤燉)、当归(酒洗)、大生地(炒)、广郁金、紫背浮萍、紫菊花(亦可用根)。水煎服。治葡萄疫。
①即鼻。明·虞搏《医学正传》:“鼻通天气曰玄门。”参见鼻条。②指阴户。出汉·马王堆医书《合阴阳方》。即女性外阴。
【介绍】:明人。字元伟。江苏太仓人。生平事迹不详。著有《运气占候补汇》(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汇考》),内容主要是对《内经》关于运气的论述进行注释。
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名盗汗。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