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惊风

惊风

病名。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即惊厥。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等八个主要证候为其特征。多见于5岁以下的幼儿,7岁以上的则逐渐减少,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变化极快,多危及生命。唐以前将本病归入痫证中,《太平圣惠方》才定惊风之名。古人将发病暴急,出现壮热、烦渴等热证者,称为急惊风。惊乃强直和痉挛的表现,故古代有的医家把惊风与痉作为通用名词。如《寓意草》、吴鞠通《解儿难》、《幼幼集成》都认为惊风即是痉病。风乃言其病因,《内经》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凡因风而引起的各种抽搐症状,皆可名之为惊风。近代习惯上将痉厥出现于成人的称痉病,出现于幼儿的称惊风。治疗原则,急惊以疏风解毒开窍豁痰,平肝镇痉为主;慢惊以回阳救急,逐寒荡惊,温中健脾为主。详惊风四证惊风八候,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条。

猜你喜欢

  • 鬼门

    汗毛孔。鬼,古通魄。肺藏魄,肺气通于皮毛,汗从皮肤而出,称魄汗。汗毛孔则称为鬼门;发汗法称开鬼门。《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

  • 靳起蛟

    【介绍】:南宋医家。字霖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翰林医官靳从谦之子,著《本草会编》。

  • 积吐

    病证名。指宿食积滞不消而引起的呕吐。《证治准绳·幼科》:“积吐,眼胞浮,面微黄,足冷肚热,昼轻夜重,儿大者脉沉缓,此宿冷滞脾,故吐黄酸水;或有清痰,脉实而滑,为食积所伤,吐酸馊气;或宿食并出,儿小者,

  • 咽喉生疮

    病名。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三。系指疮痈生于咽喉,咽喉肿痛色赤,疼痛难咽。《丹溪心法》卷四:“咽喉生疮痛,是虚热血虚,多属虚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也。用人参、荆芥、蜜炙黄柏。虚火用人参、竹沥。血虚,四物加

  • 毛爪参

    见《云南经济植物》。为白云花根之别名,详该条。

  • 血嗽

    ①病证名。指咳嗽因血瘀而致者。《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血嗽,嗽而多唾瘀血也。其脉浮芤而数,必兼喉中有腥气,或因上焦有热,血瘀沉闷,嗽声连并,气不得透。宜桑皮散。或因打扑损伤肺气作咳,多吐黑血

  • 客主人

    经穴别名。出《素问·气府论》。《针灸甲乙经》作上关穴别名。见该条。

  • 米久才旦

    参见舒卡·年姆尼多吉条。

  • 尺热

    证名。指尺肤热。参见发热、尺肤热条。

  • 锭剂

    药物剂型之一。把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加适当粘合剂制成纺锤、圆锥、长方等不同形状的固体制剂。内服时可将锭捣碎,温开水送服。外用时可用水、或醋、或麻油等磨或捣碎成粉调匀涂患处。如紫金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