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五。即脱囊。见该条。
书名。胡光慈编。作者用中西医对照方式,对常见儿科疾病扼要地予以介绍,并附治疗方剂。本书中西医对照是初步的,有一些附会和不够恰当的观点。195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系生于腘窝下方合阳穴处之疽。多因湿热邪毒蕴结所致。治宜解表托里除湿清热,内服羌活汤;如已成脓则切开引流,按溃疡治疗。余参见痈、疽各条。
是辨证论治过程的重要一环。通过辨证,确定为某种病证后,根据其病因病机和脏腑所属,订立治疗原则(立法),并据以选用方药(处方)。如风温病初起,邪在肺卫,乃立辛凉解表之法,处以辛凉之剂银翘散,随证加减。
指腹腔及其内脏组织。如腹腔内脏腑器官疼痛称腹中痛。《素问》有专篇讨论腹腔几种疾病,名《腹中论篇》。参见腹中论篇条。
治则。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高,指上部。如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越,升散、涌吐。指病所在上的病证可用升散或涌吐方法治疗,如实热风痰,壅遏上焦,用瓜蒂散。
即补阴。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风眼。《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此由冒触风日,风热之气伤于目,而眦睑皆赤烂,见风弥甚,世亦云风眼。”参见眼弦赤烂条。
正气虚于上,邪气实于下的证候。如气虚脱肛患者合併肛周感染,上见头眩耳鸣,下见肛周灼热疼痛,法当先治其实,后治其虚。又如病人素有怔忡心悸,心血虚损之证,属上虚,又患湿热痢疾,腹痛,下利赤白,一日多次,苔
病名。见《喉科秘旨》卷上。系指患喉痹而咽喉溃烂者。多由肝胃热毒蕴积,复感时邪而发。症见咽喉肿痛甚剧,腐溃白斑,形如花瓣,疼痛难咽,甚或目睛上泛,六脉洪大。治宜疏风解毒、凉血消肿。用银翘散、普济消毒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