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振寒

振寒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发冷时全身颤动。有谓系战慄之轻者。《证治准绳·杂病》:“振寒,谓寒而颤振也。”《灵枢·口问》:“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张氏医通·寒热门》:“经言,虚邪中人也,洒洒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见于色,不知其身。又曰,阳明所谓洒洒振寒,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当泻阳也。又曰,阳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振振寒栗,当补阳者也。如六脉弦细而涩,按之空虚,此大寒证,亦伤精气,当温补者也。泻阳,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补阳,黄芪建中汤。若夫真阳虚证,但寒慄耳,不作振也,或兼风寒则振,桂枝加附子汤。”参见战慄条。

猜你喜欢

  • 温毒病论

    《邵氏医书三种》之一。清·邵登瀛撰。刊于1815年。作者鉴于冬温、春温、温疫、湿温于盛行时常夹杂温毒病证,遂参酌吴又可、喻嘉言二家之说,旁集有关医著编成。邵氏于温毒、疫病证治阐述尤详。书后附列治疗方剂

  • 无犯胃气

    治则之一。指治病不宜妄用攻伐、苦寒等药物戕伤胃气。人以胃气为本,“纳谷者昌,绝谷者亡。”胃气足则元气易复,胃气伤则病难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

  • 圆翳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即圆翳内障。详该条。

  • 峻补

    补法之一。用峻猛补益药治疗气血大虚或阴阳暴脱的方法。极度虚弱和危重证候非大剂峻猛补药,不足以挽救垂危。故称。如产后亡血,用十全大补汤;峻补元阳用参附汤之类。

  • 格食

    证名。指饮食被格拒于外,不得下咽入胃者。《医林绳墨》卷五:“格食者,谓食不能下;格气者,谓气不能通。皆由中气闭塞,痰涎壅滞,聚而不散,如噎膈之状也。得病之因,有为怒气不得发越,食饮不得舒畅,朝暮郁闷,

  • 痘学真传

    书名。8卷。清叶大椿撰。刊于1732年。卷1论痘症病机及诊法;卷2为顺、逆、险三类痘病各十八朝的证治图解,共54图;卷3兼证辨治;卷4作者医案;卷5选录古人医案,共23家;卷6选录古人痘疹论述,共10

  • 生姜衣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生姜皮之别名,详该条。

  • 暑痢

    病名。指痢疾由感受暑邪所致者。《杂病源流犀烛·痢疾源流》:“热痢与暑痢,似同而异。背寒,齿干,面垢,烦悗,燥渴引饮,皆暑症。”《证治要诀·大小腑门》:“若感暑气而成痢疾者,其人自汗发热,面垢呕逆,渴欲

  • 万氏秘传片玉痘疹

    见片玉痘疹条。

  • 庚辛

    古人用十干以纪日,庚辛即庚日与辛日。庚辛属金,金分阴阳。庚为阳金。内应手阳明大肠经,故大肠为庚日,辛为阴金,内属手太阴肺经,故肺经旺于辛日。《素问·脏气法时论》:“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