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履岩本草》。为蘼芜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祝源条。
唐代医官职称。共设4名,官阶正七品上。
【介绍】:见程国彭条。
出《本草拾遗》。为萝藦之别名,详该条。
消法和补法同时并用的方法。一般用于虚实并见的证候。如心下痞满、饮食不振、神气怠倦、大便不畅,用枳实消痞丸。
指阳主化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张景岳注:“阳动而散,故化气。”
病名。出《疡科准绳》卷四。即生于左臀下摺纹中之外痈。参见外痈条。
病证名。小儿瘀热在里而发生的黄疸。《圣济总录》第一百七十四:“小儿瘀热在胃,或湿热相搏,熏在肌肉,其证目黄,身或疼痛,肌肉如橘色。或得之伤寒,或得之邪气,或得之风温,皆脾胃气虚,邪热与谷气相搏所为也。
见《本草纲目》。为菟丝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