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即玉泉散第二方,见玉泉散条。
即膜原。《灵枢·岁露论》:“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详膜原条。
见《药材学》。即蜂毒,详该条。
即胃阴虚。详该条。
见《抱朴子》。即铅丹,详该条。
病证名。白喉假膜位于喉、气管、支气管者,大多由咽白喉向下蔓延而来。表现为喉梗阻症状,开始声音嘶哑,咳声如吠,甚至失音,继则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严重时口唇紫绀,三凹征;甚至昏迷、窒息,兼有发热。多为
出《神农本草经》。即桃仁,详该条。
病名。《证治准绳·杂病》:“乃目睥沿赤烂垢腻也,盖血虚液少不能滋养睥肉,以致湿热滞于睥络,常时赤烂。如是者,非若迎风因邪乘虚之比,久而不治,则拳毛倒入,损甚则赤烂湿垢而拳毛皆坏。”即眼弦赤烂。详该条。
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即草血竭,详该条。
古病名。出《颅囟经》卷上。又名锁肠疳。指小儿疟疾发作无时,口噤,咬牙作声的证候。历代名医录见名医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