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浮海石

浮海石

药材名称浮海石

拼音Fú Hǎi Shí

英文名Pumice

别名浮石石花、海石、水泡石、海浮石、浮水石、羊肝

出处出自《本草从新

来源药材基源: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及瘤分胞苔虫等的骨骼。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assler2.Cellporina costazii(Audouin)[Costazia costazii Audouin]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自海中捞出,用清水漂洗,除去盐质及汤沙,晒干。

原形态1.脊突苔虫,营固着生活的海生群体动物,雌雄同体。个虫很小,为囊状,前有口,口缘有马列蹄状的突起,其上生有多数触手。消化管屈曲成“U”形,连接口与肛门,肛门亦在体的前端。体外分泌石灰质及胶状物质,形成树枝的群体骨骼,虫体死后,残留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珊瑚状骨骼。

2.瘤分胞苔虫,群体瘤状、豌豆状或分叉状,淡黄色或黄褐色。个虫中等大小,包括卵室长为0.5-0.62mm,排列不规则,口圆形或略方形,下缘具显着小腔,原生口位于群体外表,个体渐老,原生口渐向深处下陷,其表面逐渐由围口膜形成次生口,在口的两侧围口膜形成一对柱形物,其上具小的侧鸟头体,彼此斜着相对而生。在口的下缘围口膜又形成不同大小的长舌;伸向次生口内。;围口膜的发达程度随年龄而不同。卵室大则宽,长0.13-0.15mm,宽0.25-0.28mm,凸出或下陷,外卵室为窄圆圈形;内卵室上具凸出的放射状排列孔道。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

2.为太平洋两岸很普通的品种,但群体的外形、个虫及卵室的结构等均异很大。常附着于海藻、贝壳、珊瑚岩礁上,或水螅虫小枝及多毛类的栖管上。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南部沿海。

2.我国自山东半岛、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及西沙、中沙、南沙海域,水深0-150m均有分布。

性状性状鉴定:1.浮石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通常直径2-7cm,有的可达20cm。表面粗糙,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细孔,灰白色或灰黄色。质硬而松脆,易砸碎,断面粗糙有小孔,有的具绢丝样光泽或无。体轻,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气微弱,味淡。以体轻、灰白色、浮水看为佳。产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

2.石花(《本草衍义》)为脊突苔虫或瘤蔷虫的骨胳。

2.1.脊突苔虫骨胳呈珊瑚样不规则块状,略作扁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不一,直径2-5cm。灰白色或灰黄色。基部略平坦,另一面多突起,作叉状分技,中部交织如网状。叉状小枝长3-5mm,直径约2mm,先端多折断,多数完整者呈钝圆形。质硬而脆,表面与断面均密具细孔。体轻,入水不沉。气微腥,昧微威。

2.2.瘤苔虫的骨胳为不规则块状,直径l-3cm,多为碎块。表面灰黄色或灰黑色。珊瑚状分枝短而较粗,直径约4mm。先端钝圆,极少折断。气味同上。

显微鉴定:本品在偏光显微镜下,可见有火山碎屑结构,此晶屑、晶斑具斜方辉石、中性斜长石和石英的光性特征。基质为火山玻璃(近95%)。呈团粒结构,气孔构造。一般多为负突起。无干涉色。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3),并含少量镁、锌、铁、铝等元素。

炮制浮石:洗净晒干,碾碎。煅海浮石:取净海浮石置沙罐内,置炉火中煅透,取出,放凉,碾碎。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肺;肾经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软坚散结。主痰热咳嗽;瘿瘤;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水飞用。

复方①治卒咳嗽不止:浮石二两。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饮下十丸,日三、四服。(《圣惠方》)②治小儿天哮,一切风湿燥热,咳嗽痰喘:海浮石、飞滑石杏仁各四钱,薄荷二钱。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用百部煎汤调下。(《医学从众录》海浮石滑石散)③治血淋,小便涩痛:黄烂浮石为末,每服二钱。生甘草煎汤调下。(《仁斋直指方》海金散)④治石淋:浮石,使满一手,下筛,以水三升,醉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服一升,不过三服。亦治嗽,淳酒煮之。(《干金方》)⑤治小肠气,茎缩囊肿:黄烂浮石为末。每服二钱,木通、灯心、赤茯苓麦门冬煎汤调下。(《亿斋直指方》海金散)⑥治诸疝:海石、香附。为末,生姜汁调下。亦治心痛。(《丹溪心法》)⑦治消渴:浮石青黛各等分,麝香少许。上细末。每服一钱,温汤调下。(《本事方》)⑧治渴疾饮水不止:白浮石、蛤粉、蝉壳(去头、足)各等分。上细末,用鲫鱼胆七个,调三钱服,不拘的候。(《本事方》神效散)⑨治疔疮,发背,恶疮:白浮石半两,没药二钱。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丸,冷酒送下。(《普济方》耆老丹)⑩治耳底有脓:海浮石一两,没药一钱,麝香一字。上为细末。每用半字,吹入耳中。(《普济方没药散)11、治疮疮久不愈:海浮石(烧红醋淬数次)、金银花。上海石二停,金银花一停,同为细末。每服二钱半,如签茶一般,日用二服。疮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服。(《儒门事亲》)

各家论述1. 朱震亨:海石,治老痰积块,咸能软坚也。

2.《纲目》:浮石,气味咸寒,润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热,止咳嗽而软坚,清其上源,故又治诸淋。

3.《本草拾遗》:水花主渴,远行山无水处,和苦栝楼为丸,朝预服二十丸,永无渴。

4.《本草衍义》:石花,白色,圆如覆大马杓,上有百十枝,每枝各槎牙分歧如鹿角,上有细文起。铮铮然有声,此石花也。多生海中石上,世亦难得。其体甚脆,不禁触击。

5.《纲目》:浮石,乃江海间细砂水末凝聚,日久结成看,状如水沫及钟乳石,有细孔如唆案,白色体虚而轻。海中者昧咸,入药更良。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半蒴苣苔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蒴苣苔药材名称半蒴苣苔别名山白菜、天目降龙草来源苦苣苔科半蒴苣苔Hemiboea henryi Clark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陕西、甘肃、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

  • 鸡子黄

    《中药大辞典》:鸡子黄药材名称鸡子黄拼音Jī Zǐ Huánɡ别名鸡卵黄(《纲目》)。出处《别录》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蛋黄。化学成分每100克含蛋白质13.6克,脂类30克,碳水化物1克,灰

  • 芦荟

    《中国药典》:芦荟药材名称芦荟拼音Lú Huì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Aloe barbadensis Miller、好望角芦荟Aloe ferox Miller或其他同属近

  • 驴脂

    《中药大辞典》:驴脂药材名称驴脂拼音Lǘ Zhī别名驴膏(张文仲)。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马科动物驴的脂肪。功能主治治咳嗽,疟疾,耳聋,疮疥。①盂诜:"生脂和生椒熟捣绵裹塞耳中,治积年耳聋。

  • 地骷髅

    《中药大辞典》:地骷髅药材名称地骷髅拼音Dì Kū Lóu别名仙人骨(《博济方》),老萝卜头(《分类草药性》),老人头(《天宝本草》),地枯萝(《现代实用中药》),气萝卜(《江苏植

  • 漆大姑根

    《中药大辞典》:漆大姑根药材名称漆大姑根拼音Qī Dà Gū Gēn出处《广州常用草药集》来源为大戟科植物毛果算盘子的根。功能主治《广州常用草药集》:"治疴呕痧症,炒熟煎茶可治红白

  • 鸡翮羽

    《中药大辞典》:鸡翮羽药材名称鸡翮羽拼音Jī Hé Yǔ别名鸡翮《肘后方》),鸡翮翎(《纲目》)。出处《本经》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翅羽。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鸡肉"条。功能主

  • 多茎野豌豆

    药材名称多茎野豌豆拼音Duō Jīnɡ Yě Wān Dòu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多茎野豌豆的全草。夏秋采割全草,晒干,备用。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茎极粗。

  • 山禾串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禾串药材名称山禾串别名茅山茶、野茶里来源山茶科山禾串Eurya distichophylla Hemsl.,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南、广西。性味甘、微涩,凉。功

  • 柠条

    《全国中草药汇编》:柠条药材名称柠条拼音Nínɡ Tiáo别名马集柴、老虎刺来源豆科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 Fu et Keng,以根、花、种子入药。生境分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