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温病

温病

病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简称“温”。①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后世泛称“温热病”。《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温病一般起病较急,发热较甚,传变较快,容易化燥伤津,后期尤多阴枯液涸等。温病的治疗,一般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选用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熄风滋阴、回阳固脱等法。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详有关条。②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参见伤寒条。③指春季发生的热性病。《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此说成为后世医家“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参见伏气温病条。

猜你喜欢

  • 温病入门

    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 木檽

    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木耳之别名,详该条。

  • 蜜脾

    见《本草纲目》。为龙眼肉之别名,详该条。

  • 五常

    即五行。《庄子·天运》:“天有六极五常。”成玄英疏:“五常谓五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 九疽

    病名,指生于肌体的多发性疽病。《外科启玄》卷六:“此九疽一生即有九处,初肿势甚重,当看人之虚实,毒之浅深,脓之稀稠,溃之迟早,验之五善七恶,或又二三处者亦轻也。”九疽,言其多发,实非发必九处,或类似今

  • 黄帝八十一难经

    即《难经》。详该条。

  • 六经渴

    指伤寒六经病所见之渴症。《卫生宝鉴》卷十二:“辨六经渴并治法。太阳渴,脉浮无汗者,五苓、滑石之类。阳明渴,脉长有汗者,白虎、凉膈之类。少阳渴,脉弦而呕者,小柴胡加瓜蒌根也。太阴渴,脉细不欲饮水,纵饮唯

  • 抗老防衰丹

    施今墨经验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黄芪、枸杞子、葡萄干、紫河车、茯苓、丹参、何首乌、桑椹。丸剂,每服6克(60粒),一日二次。功能补固精气,通调脉络,抗老防衰。治脏腑功能减退、精神气血损耗所致的早衰

  • 胁肋胀痛

    证名。指胁肋部发胀作痛的症状。见薛己注《明医杂著·痰饮》。多由气郁、痰凝,脉络阻滞所致。如肝气郁结者,多兼见胸闷纳减,胀痛常随情志变化而增剧。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如湿痰走注肝经

  • 玉翳浮睛

    病证名。《古今医统》:“此因热郁不退,使生白膜,如玉凝睛,或痛或肿,久则满睛失明。”即玉翳遮睛,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