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为阳,故名。①指心火。详该条。②指阳热亢盛,通常多见于温病。详气分病条。
病证名。见清·颜筱园《眼科约编》。即瞳神欹侧。详该条。
即痘疮。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醉鱼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呷嗽。见《外台秘要》卷九。详呷嗽条。
见《汝南圃史》。为大一枝箭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①明医家。字伯常。合肥人。洪武初(1368)以医名,选入太医院,擢周府良医,寓居滇阳(今属云南》,奉周定王朱之命,集《周府袖珍方》等。②明医生。江陵(今属湖北)人。随父往粤,性喜旋予,弃儒业
指颜面气色晦暗,滞着垢腻。为湿气痰浊蒙罩之象。可见于暑湿、湿温、痰饮等病。
病证名。亦名经来下血胞。《叶氏女科证治》:“经来不止,忽下肉胞三五个,状如鸡子大,软如絮,用刀剖开,内如石榴子,昏迷不省人事。宜服用十全大补汤。”
出《花镜》。为西番莲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