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云南中草药选》。为红孩儿之别名,详该条。
出《名医别录》。为菟丝之别名,详该条。
在颊部的后方,耳根前方的部分。《灵枢·五色》:“蕃者,颊侧也。”
【介绍】:隋代医家。生平欠详。撰有《养生术》1卷,已佚。
见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条。
出《素问·汤液醪醴论》。指驱除郁于体内的水液废物。宛,通郁,即郁结;陈莝,是陈旧的铡碎的草,指人体水液废物。
【介绍】:宋代人。撰有《尊生要诀》1卷。
病名。指夏季时节饮食后冒寒伤湿所致的霍乱。《张氏医通》卷四:“夏月霍乱,吐泻作渴,胃苓汤加半夏、藿香;面赤口干,加炒川连。春夏秋三时,饮食后触冒暴寒,成此症者,藿香正气散。若吐刊转筋,为风木行脾,平胃
病名。亦名经行或前或后、经乱,经水先后无定期、经水无常、经血不定等。指月经来潮或提前,或错后,经期表现常不规律。多因肝郁、肾虚所致。详肝郁经行先后无定期、肾虚经行先后无定期各条。
病证名。指患内障眼病而目珠低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