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即疿疮。详该条。
借用五行学说中关于水往下流的自然现象,比喻水湿邪气所致病变有向下趋势的特点,如腹泻、下肢倦怠和浮肿等。
见《本经逢原》。为茵陈蒿之处方名,详该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亚麻之别名,详该条。
《审视瑶函》卷四方。牛黄、珍珠、朱砂、母丁香、乳香(去油)、没药(去油)、沉香、雄黄、人参各一钱,琥珀八分,麝香三分,煅钟乳石一钱半,白芷、当归尾各二钱半。为末,老米饭为丸,粟米大,每服一分,空腹、临
经穴名。代号SP8。出《针灸甲乙经》。《医学入门》作地箕。别名脾舍。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郄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踝下缘下3寸,胫骨后缘处。一说:“阴陵泉下五寸,与巨虚相对。”(《循经考穴编》)。
气功术语。呼出污浊之气为吐,吸入新鲜之气为纳。总称吐故纳新。其法称吐纳之术。魏·嵇康《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寄,表里具济也。”《庄子·刻意》:“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颈鸟伸,为寿而
病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为白膜蔽睛之俗称,详该条。
病证名。①水气流溢于皮肤而致的水肿。《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小儿肿满,由将养不调,肾脾二脏俱虚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脾主土候肌肉而克水,肾气不能传其水液,脾虚不能克制于水,故水气流溢于肌肤,故令
形气相失之一种,指形质羸瘦而气盛喘促的病态。人体以元气为本,正常人元气充足虽形体瘦小,仍属健康。若因疾病的缘故,形肉大脱,喘急气满,元气无所依附者,为气胜形,是垂危之候。《灵枢·寿夭刚柔》:“平人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