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收涩法。用于精气耗散,滑脱不收的治法。如自汗盗汗用敛汗固表法;久嗽虚喘用敛肺止咳法;下痢日久用涩肠止泻法;精关不固用固肾涩精法;崩中漏下用固崩止漏法等。
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曲骨,见该条。
十三鬼穴之一。出《备急千金要方》。即水沟。
金代医官职称。为该院低等医官,位处同监之上、提点之下。参见御药院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七。即血漏。见血漏条。
见鬼臾区条。
指面部热如火灼者。多因胃家郁热,或饮食不节,湿火上行,独燎其面所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面热者足阳明病。”治宜清泄为主。方用调胃承气汤、升麻黄连汤等。
见《江苏药材志》。为苹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梧桐子之别名,详该条。
十二经中的井、荥、输、经、合、原各穴数字的总称。出《标幽赋》。十二经各有“五输”,合六十穴;另加阳经“原”六穴,共六十六穴。子午流注以此为基础。